《火红的岩标》:藏族人民深切悼念毛主席。
《画廊一夜》:鲜明的阶级斗争色彩呀!哈哈。
《主课》:阶级斗争!
《渡口》:阶级斗争!
《长在屋里的竹笋》: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!
《树苗》:树苗在集体的果园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。
《骏马飞舞》:抓住反革命分子!
《大潮汛之夜》:大潮汛,大批判!
《带响的弓箭》:抓住“北极熊”!
还有——《大橹的故事》《东海小哨兵》《小八路》《万吨水压机战歌》《放学以后》《试航》《金色的大雁》
60年代的动画片:
《我们爱农村》《南方少年》《李科长巧难炊事班》《湖上歌舞》《红领巾》《小林日记》《四点半》《冰上遇险》《牧笛》《黄金梦》《孔雀公主》《金色的海螺》《集体有余》《画像》《一条丝腰带》《一棵大白菜》《小溪流》《红云崖》
后记
80年代早已过去,但80年代的动画仍然在我们的心中。或深,或浅,或清,或重...但是,那是回忆,不单单是对动画本身的回忆,还是对那个年代的回忆。就像我们的父辈们老是会回忆上山下乡的岁月,总是喜欢《渴望》、《年轮》那样我们看不懂的影片。
早就想写点什么。可惜,我是个懒汉。
直到有一天,我和一个朋友的朋友辩论。她是属于典型的“哈日族”,坚持两个凡是的原则——凡是日本的东西都是好的,凡是中国的东西都是差的。对于“中国有什么卡通”这样的问题,我作出了反驳——于是就有了上文。
其实,在解放前中国以《火焰山》为代表的动画片就很好了。解放后,中国的动画片又有了发展。《小蝌蚪找妈妈》是齐白石先生的原画;不过,那些小青蛙小虾米又有了新的“生命”。我儿时学国画的时候,就曾摹仿过《淘气的金丝猴》的金丝猴和大熊猫。无论是《大闹天宫》《九色鹿》还是《好猫咪咪》《猴子钓鱼》都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美感——可惜的是,现在已经失传了——就像我们的京剧。我对音乐不很在行,但是那些动画的插曲和配乐怎么都觉得好听。
那个时候的动画片有很强的教育意义:《渔童(渔盆的故事)》教育我们爱国;《丁丁战猴王》教育我们爱科学学科学;《小黄鹂学唱歌》告诉我们怎么练胆子;《小马虎》告诉我们要细心;还有《等明天》《娇娇的奇遇》《熊猫百货商店》《小熊猫学木匠》《差不多》《天才杂技演员》...那个不是呢?
美国好莱坞的动画片很有创意,很有气魄——不过,十个故事有九个是王子与公主的故事,就像现在中国打开电视到处是皇帝戏一样。另外,美国的猫眯是永远打不过老鼠的,不象中国的《好猫咪咪》和《黑猫警长》总算还给猫一个公道。
日本的卡通开始明显的是模仿中国,像《聪明的一休》。后来逐渐发展,并有了自己的风格。不过现在风靡中国的《蜡笔小新》我实在是不敢推崇:诚然,蜡笔小新很搞笑;不过,现在的孩子能学到什么?是在小鸡鸡上画大象,是掀女同学的裙子,还是捂住正在驾驶的司机的双眼?
我并不是要完全抛弃西方的东西,就像我们现在还在用奔腾用视窗一样,我们也会去看美日的卡通。不过,我只想说,它们不是唯一的!
我们的那个时代,是一个令人怀念的时代——
我们的那个时代,起码是一个有信仰的时代。不象现在大家还在为“为什么活着”这样的问题而烦恼不已。
我们的那个时代,起码是一个有意义的时代。
我们的那个时代,是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。她,已经走远,不会再回来了,永远不会了。
但是我们还是会怀念那个时代,怀念那个时代的电视剧,怀念那个时代的小人书,还有那个时代的动画片......
作者:瑞丽思想者 来源:搜房社区-瑞丽江畔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文章分页:[1][2][3][4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