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汉堡的关税博物馆中,陈列着当年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一些货币。最多的时候,这片土地上使用的货币种类达到过6000种。
除了混乱的货币,邦国之间还设立了重重关卡,收取繁重的关税,从柏林到瑞士,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,但在19世纪初,却要经过10个邦国,办10次手续,换10次货币,交10次关税,沿途缴纳的关税,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。
采访:德国罗伊特林根大学 教授 奥伊根·文德勒
这些关税一方面严重的阻碍了内部贸易,另外一方面也阻碍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德国产品的竞争力。正是出于这一原因,李斯特认为如果当时落后的德国要发展,要达到当时发达工业国家的水平,就必须消除这些内部关税,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可能。
李斯特呼吁各邦国建立全德关税同盟,为此,他四处游说。但是很多小邦国都将他驱逐出境,德意志邦联的第二大邦国奥地利,称他为“最危险的煽动者”。因为,各个邦国都不想取消关税这一最重要的收入来源。
李斯特身体虚弱,在很长的时间里,他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,也没有一个正式的助手。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他的脚步。十多年的时间,李斯特几乎跑遍了所有邦国,最终,德意志邦联中最大的邦国普鲁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议。
经济融合仿佛坚冰下的细流,缓缓汇聚。破冰的一天不可阻挡地到来了。
1834年1月1日零点,在德意志18个邦国的边界上,满载着货物的四轮马车,像潮水一般汹涌而过,几百年来第一次,无须在边界停下来交纳过境税。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了。它的主导者是普鲁士。
采访:原中国驻德国大使 梅兆荣
建立关税同盟是生产力发展要求,它使商品、资本、劳动力得以自由流通,从而有利于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建成。从长远来看,它也是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前提。普鲁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议,成了建立关税同盟的主导者,实际上也就成了未来的德国统一的领导者,历史证明了这一点。
关税同盟建立了,李斯特依然贫困。1846年,在儿子病故的打击下,贫病交加的李斯特选择用自杀的方式,离开了他寄托着无限憧憬的德意志。李斯特带着遗憾离开,历史却没有给德意志留下遗憾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,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呼之欲出。
各个邦国已经陆续加入关税同盟,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逐渐成为连通这片土地的强劲有力的动脉。到19世纪中期,关税同盟地区工业总产量已是欧洲第三,仅次于英国和法国。德意志经济统一的目标已经实现,政治统一的道路上也曙光初现。
1848年,在李斯特去世两年后,德意志的多个邦国爆发了推翻君主专制,建立君主立宪制的革命,革命在短时间内几乎全部取得成功。从政治上解决德意志的统一,是这场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运动的首要任务。于是,各邦国派出代表,在法兰克福组成了全德意志议会,试图通过协商的方式,建立一个像美利坚合众国一样统一而自由的联邦国家。
但是,当议会还在无休止地辩论和争吵时,旧政权迅速集结反击,德意志各邦很快恢复了各自的君主专制,全德意志议会的议员们纷纷被各邦国招回。
采访:原中国驻德国大使 梅兆荣
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,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:第一个后果就是德国的统一没有能够实现;第二个后果,专制制度依然保留着,所以说,德国失去了通过和平、民主的方式来实现德国统一的机会。
通过议会民主实现和平统一的方式失败了,德意志统一的道路将如何继续?谁将承担起这个历史的重任?
德国北部城市汉堡,坐落着奥托·冯·俾斯麦纪念馆。
纪念馆内,一幅珍贵的油画已经悬挂了120多年,它记载了一个国家历史性的时刻,也记载了一个人的历史性时刻。
采访:德国汉堡俾斯麦纪念馆 馆长 安德莉娅·霍普
这幅画是德皇送给俾斯麦的生日礼物,这幅画所展现的场景,是1871年1月18日,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所举行的德国皇帝登基仪式。皇帝希望能够在这幅画中突出他的个人形象,所以画师就给俾斯麦画上了白色的制服。
身着白色军服的俾斯麦不仅仅是油画中的第一主角,在德国统一的历史中,他的演出更是有声有色,以至于成为后发国家的首相们纷纷效仿的榜样。
被称为“东方俾斯麦”的大清帝国重臣李鸿章,曾经跋涉万里前来德国拜访他;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第一任内务卿大久保利通也曾自比为“东洋俾斯麦”。
受到如此推崇的俾斯麦,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,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。
1862年9月30日,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,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,他说:“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,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,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”,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“铁血宰相”。
文章分页:[1][2][3][4][5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