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丽莎白一世试图通过谈判来化解危机,但菲利普二世却面带冷笑,他坚信:无敌舰队在两周之后就会宣布英国人的败局。
然而,两周之后的局势却恰恰相反。无敌舰队遇到了大西洋上最强劲的对手,那是一支由商船和海盗组成的小型舰队。
中国首都师范大学 教授 刘新成:
起初呢,西班牙想依据人多、船大的优势,一举歼灭英国舰队,但没有想到,英国舰队虽然规模小,但它拥有更先进的火炮,再加上气候的原因,英国舰队利用它灵活机动的特点,在战争当中反而占据了优势。
几天激战之后,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人打得一半沉入海底,一半奔逃回家。由于没有全歼对手,英国的舰长们甚至对这次胜利多少有些失望。但事实上,这次胜利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。
英国皇家历史学会 教授 波琳·克罗夫特:
此次胜利也极大地振奋了英国人的士气,回顾历史,它确实标志着17世纪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,自此西班牙的霸权开始向英国转移。无敌舰队惨败后50年间,西班牙仍旧保持着大国地位,但显然其根基已经动摇。
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,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,它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。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,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,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。
西班牙慢慢退出了历史的主要舞台,一个新的海上强国初露峥嵘。伊丽莎白一世能带领这个正在崛起的岛国走多远?
英国皇家历史学会 副主席 哈里·狄更斯:
你需要记住: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。英国的强大最终还是通过商业和殖民地的经济扩张。西班牙阻挡了它的发展,荷兰人和后来的法国人都挡了它的路。因此英国必须利用它的海军,挑战所有这些国家的权威和力量,争夺他们的殖民地和贸易,而伊丽莎白(一世)是第一个真正成功做到这一点的人。
英国皇家历史学会 教授 波琳·克罗夫特:
我认为,在欧洲以及英国社会由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,强有力的君主制是关键的一环。强大的君主对于这些国家是有益的,因为他们是爱国主义的核心,能给予国家明确的领导。
强有力的君主制给英国带来了早期的辉煌,使英国走出了成为大国的重要一步。在海外扩张和贸易不断拓展的同时,这个岛国的面貌和气质也在悄然转变。
伦敦城的面积扩大了一倍,1600年时人口已经超过20万,成为欧洲第一大城市。在贯穿伦敦的泰晤士河北岸,集中了城市的壮丽建筑;南岸则布满了各种剧院。今天,当年的那些剧院已难觅踪影,但却有一座剧院是个例外。
这座圆形建筑名叫“环球剧院”。它建成于1997年,但是里面的一切材料和布局,却都完全保留了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样子。剧院从筹备到建成,用了接近50年,这样不计工时建造的目的,不单纯是为了增加一个文化景观,更重要的是,四百年前,那位被马克思称为“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”的戏剧家莎士比亚,曾是此剧院的股东、演员和剧作人。
这位身材短小、来自偏僻乡村的剧作家,在他的37部剧作中展露出惊人的才华和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洞察力。莎士比亚站在16世纪的思想高度,把掩藏在历史深处的人性特点挖掘出来抛到了人们的脚下,他说:“看吧,我的朋友们,人类不是按照我的规格创造的,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把它们真实的样子展示给你们。”
今天,人们用这座可以容纳1600名观众的“环球剧院”来表达他们对这位天才的怀念之情。在5月到9月的演出季节里,这里依然场场爆满,莎士比亚那些被全世界公认的经典剧作,依然还是剧院唯一的选择。
中国首都师范大学 教授 刘新成:
在莎翁的历史剧当中,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。伊丽莎白女王呢,当然知道这一点,她并没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。尽管在哈姆雷特这样的剧中,就有“脆弱啊,你的名字是女人!”这样的台词。但是呢,这并没有影响伊丽莎白女王就坐在舞台对面的包厢里看戏。
女王的宽容,成就了莎士比亚的艺术高度,而女王的开明并不仅仅表现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,在处理国家事务时,她也表现出高超的技巧和智慧。女王明白:权力的基础是全体英国人组成的民族,没有民众的支持做后盾,王朝就没有立身的可能。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,伊丽莎白一世在强化王权的同时,恪守了祖先传下来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传统。
这一政治传统,来自于一段古老的往事。
这位看上去十分孔武有力的人,是英国早期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国王,他的称号是威廉一世,从这位国王开始,英国王室才有了正宗的血统传承,并且像欧洲大陆那样,建立起封建制度。
文章分页:[1][2][3][4][5][6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