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直升机的研究
早在1880年,《纽约先驱报》社长戈登·贝内特访问爱迪生时说道:“爱迪生先生,大家都说你是魔术师,但若想发明出使人飞上天空的东西可能还没有办法做到。” “未见得不可能,只是我太忙,抽不出时间研究而已。意大利的达文西在400年前就想到让人在天空飞行,甚至连设计图也画好了,我记得少年时代曾在图书馆看过,很像鸟的翅膀,当然很简陋。” “此后,就没有人研究吗?” “俄国人罗摩洛索夫研究过了,英国也有学者发表过飞行理论的论文。” “真的吗?那些我一点也不知道呢。” “不久的将来,人像鸟儿那样自由地飞翔天空的时代一定会到来。” 爱迪生与贝内特分手后,画出了一份设计图,相当于今天的直升机。采用两片螺旋桨,借助引爆纤维火药所生的反动力,使之快速转动。 这架直升机交由机械工厂,马上就做好了。并且在研究所广场实验,当内装带状纤维火药的金属喷出管被引爆时,突然的强烈爆炸,毁坏了整个机体,破片擦过爱迪生身边,幸未受伤。 所内同事们力劝爱迪生中止研究,但今天谁都知道,我们这个时代最进步的喷射机,正是利用爱迪生这项火药推进的原理呢! 1885年,戈登·贝内特拿出1000美元,要他研究一下飞行运输的可能性。他说:“我制造了一种直升飞机,但不能使它轻到足以起飞的地步。我把股票行情接收机的纸条加工成强药棉,塞进引擎发动机的缸中,用火花点燃。可是飞机没走多远,我的助手却烧得够呛,我自己的头发也被烧焦了。” 4年之后,他对一位巴黎记者说:“可以肯定,那些试图依靠气袋飞行的糊涂虫们纯属浪费时间,因为这条路子是走不通的。”必须设想飞机比空气重,问题是要找出一种使它腾空的办法。但这个方法的寻找并不容易。也许我将来会发现它。” 美国的莱特兄弟(Wilbur Wright 1867—1912;Orville Wright 1871—1948),第一次试飞是在爱迪生失败的23年后1903年。 爱迪生很快认识到莱特兄弟成功的重大意义,并对未来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预见。他在1908年说:“不出5年,飞船将载着乘客飞越大洋。从时间上来说,这样的距离只需18个小时就够了,此种速度会使飞船商业化。到达北极,也只用40个小时。”不到一年,他对《纽约时报》记者说,在10年之内,“人们就会利用飞行器运送邮件,当然也可以载人,它的飞行速度每小时达到100英里是毫不奇怪的。” 然而,他的这些细致入微的描绘,只是一种猜测。他对《纽约时报》记者继续说:“假如我造飞行器,我将利用几个倾斜平面的迅速转动来起飞,因为旋转平面会压缩飞机与地面间的空气,使之造成推力(这样飞机起飞时就像鸟)。然后,可用一只螺旋桨推动它向前飞行。” 这种想象与现代垂直起落飞行的原理相差不算太远。
九 在大战的动荡岁月里
我既然在寻找世界上需要的东西,我就一直地寻找下去,并且试着创造它。我只希望把一件事做到成功,很少想到怎样从中获得金钱。 ——托马斯·阿尔瓦·爱迪生
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,海军总长写信给爱迪生,希望他参加海军军备的改进工作,特别是在潜水艇方面。爱迪生被任命为海军顾问委员会委员长,后改任处长。1917年1月爱迪生辞去行政职务,专门研究海军防务达两年之久,其发现有:潜艇窃听器、水底巡灯、战舰稳定器、吸声器等器械,其中最著名的是潜艇窃听器。
将科技应用于战争
爱迪生在他的新型蓄电池终于有了完美的商业基础时,已经是60出头的人了。到1914年,爱迪生仍在辛勤地工作,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。 在睡眠方面,他适可而止。他从不需要长时间的睡眠,并且责怪其他人都睡得太久了。他认为:“凡是减少睡眠的人都会增加工作能力。其实,人根本没有睡觉的必要,将来的人会比现在的人睡得少,就像现在的人花在床上的时间比过去的人少一样。” 在饮食方面,爱迪生对未熟的食品持有怀疑态度,认为这种食物带有伤寒菌,并且到了偏执的地步。他严格控制自己的食量,据说他“每天只吃3顿,每顿连食物里的水算在一起才5盎司。”他承认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需要增加该食量的一倍,但仍主张美国人应该将他们的饮食量减少2/3。对此,他解释说:“他们做的是3马力的活儿,可消耗的燃料足够驱动50马力的发动机。”1919年通过的禁酒令,他是支持者之一。不过,他自己也有节制地饮一些酒。 此外,爱迪生还认为耳聋是自己的福气。他说:“走在百老汇的人群中,我可以像幽居森林深处的人那样平静。耳聋从来就是、而且现在也是我的福气。它使我免去了许多干扰和精神痛苦。我曾听人说:‘爱迪生没有神经。’我的神经不比任何人少,而且同样灵敏,但却不受外界干扰。” 从这里可以看出:爱迪生是一个热情奔放,永远乐观的人。 1914年夏,第一次世界大战首先在欧洲爆发了。6月,奥匈帝国的皇储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,并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。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,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愤怒。6月28日,皇储的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的时候,塞尔维亚秘密的民族主义组织的成员,开枪打死了皇储夫妇。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。7月28日,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。以后的一周内,德、俄、法、英相继投入战争。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,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、法国和俄国。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,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。
文章分页:[1][2][3][4][5][6][7][8][9][10][11][12][13][14][15][16] |